创新体制,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更有活力产权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技术,攻克并广泛应用多项成果,提升煤机制造产业成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创新管理,打造智慧化、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全过程强化降本增效,助力转型升级……
山西煤矿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40多年发展历史的煤矿机械制造企业,是国内刮板机行业前三甲,主导产品包括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带式输送机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大煤矿集团公司等400余家用户。多年来,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营业收入10亿元,利润5000万元,各项主要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公司克服疫情和市场带来的不利因素,逆势而上较好地完成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这家企业,探寻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创新密码”。
体制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发展内在活力
职工股占比达到79%,职工年平均工资比改制前增长了8倍以上,并获得持续分红
焊花飞溅,机声轰鸣,7月22日,记者来到山西煤机加工总装分厂生产车间,眼前一派繁忙的景象。车间一角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内,赵月林正忙着在电脑前进行零件工装设计。赵月林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机械加工、机械制图、镗工工艺、计算机编程、数控设备操作等专业知识,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推进技术革新,目前他拥有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所加工产品100%合格。
“我既是一名职工,又是一名股东,企业的发展与我们紧紧绑在了一起。企业发展好了,我们的日子就会更好。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多作贡献。”赵月林说。
在山西煤机,和赵月林一样,拥有“双重身份”的职工有700多人。而他们的“双重身份”,则源于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实施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山西煤机多年来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
2002年10月16日注定要载入山西煤机的史册。这一天,千余名职工一起见证了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山西煤机厂正式改制为两元制结构的山西煤机制造公司,其中:国有股占比60%,职工股占比40%。这是一次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蜕变,职工成为企业资产的部分所有者。新体制产权明晰、责权明确、风险共担,使企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
2008年6月,山西煤机完成了第二次深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二次改制后,国有股占比21%,职工股占比上升到79%。通过职工出资,形成了更有活力的产权机制,由企业经营层、中层及员工自愿出资入股,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有了更紧密的结合,员工与企业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统一了股东与经营层的价值取向,建立了一种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发展关系,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形成了更具内在活力的新体制。
2015年11月,为实现公司发展与资本运作的深度融合,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实现股权多元化资本结构,并打通股份流转通道,拓宽融资渠道,树立公司品牌,山西煤机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40多年来,职工没有一人下岗,没有误过一天工资、奖金,五险一金按时足额缴纳。现在职工除了工资收入,还有资产性收益。职工年平均工资比改制前增长了8倍以上,并获得持续分红,对企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谈及公司改革走过的历程,山西煤机董事长冯金水感触颇深,“通过持续改制,企业实现了提质增效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相比2002年,企业总资产增长了8倍;国有净资产增长了8倍。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7.78亿元,利润8.1亿元,上缴税费8.54亿元。”
技术创新:开展成套化、智能化、绿色化实践
研发投入每年保持在销售总额的4%左右,高新技术及产品保持在销售总额60%以上
7月23日,山西煤机中部槽智能焊接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该生产线总投资2000余万元,是我国第一条中部槽全工序智能化生产线,具有操作人员少、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是我国综采技术装备高速发展的时期,更是山西煤机产品技术从模仿试制,到集成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时期。
“我们联合相关公司及多所大学、研究院推进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核心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成了包括山西焦煤晋兴公司、山东能源巴彦高勒、陕西大梁湾等智能化开采示范矿井和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万吨智能型输送系统等标志性成果。”山西煤机总经理刘维东介绍,山西煤机通过对高可靠性、高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研发,为实现煤炭综采高端装备国产化、全面推进智慧化矿井建设和智能化煤炭开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行业发展新常态,山西煤机准确把握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对技术装备配套提出的新要求,在成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技术领域大力开展创新实践,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每年保持在销售总额的4%左右,高新技术及产品保持在销售总额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短、速度快、效益大。
立足我省煤炭及煤机制造产业发展,山西煤机强化学科链切入产业链,打造煤基产业链以“产业先导、政策引导、项目主导、技术指导”为核心的“四导”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建立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机制与战略联盟关系,共建包括煤炭综采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高端煤矿机械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实体,积极开展多元化合作及产品技术开发,实现产学研主体之间的“零距离”大联合、大协作和大创新,形成我省煤机产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格局。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体系的强大支撑。山西煤机采用自主培养和委外培养相结合,技能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定向组织企业导师开展专业技能的传帮带教活动,定期选派技术骨干脱产学习行业前沿科技,定额选派优秀专业人才参加脱产高学历再教育。倾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启动青年人才培养成才计划,“回炉”车间,考核定岗,使企业每一位科技创新者既是技术行家又是实操能手,从而打造煤机制造企业一流的实践型急需人才。
目前,山西煤机累计为全国现代智能化矿井提供300余台套智能化装备,“晋龙”牌产品畅销全国400余家用户,产品及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已形成各种专利74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2016年,公司千万吨级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成套设备开发与示范应用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管理创新:工作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年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百万元以上,生产效率一直位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每天一上班,山西煤机物资采供部采购员刘晓东就打开电脑,根据系统生成的订单,选择材料供应商。大到数百吨重的钢材,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天时间,他可以完成四五十个品种、规格、数量的采购订单。
事实上,看似简单的物资采购需要经过规划部下计划、物资采供部复查订单,经财务部等多个部门构成的价委会审批后才能进行。但是,整个过程高效便捷,只需各部门负责人轻点鼠标便可实现“一键办公”。正如山西煤机副总经理薛文晖所说的“软管理实现硬操作”,高效率、高质量、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还需归功于企业率先引入的企业全面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EPR)。
EPR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连续、高效、低耗”的原则,调整生产组织流程,突出生产效率优化与提高,突出规格型号集中与连续,实现生产组织指令清晰、作业次序梯次布置、物料流转高效精准。
依托ERP“流程灵活”“规则自定义”“管理无盲点”的优势,山西煤机将销售合同从投标订货—排产审批—生产组织—收尾发货—资金回收—售后服务各个节点进行无缝管控,搭建“事前计划、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的科学运营架构,对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控,执行进度拖期自动分析并发送预警,实现对公司每一份订单的全面监控,有效控制了风险资金的产生。
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使企业的工作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真正实现了“四流合一”,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企业进入规范、精细、高效化管理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面对市场的迅速反应和快速应变能力,更加贴近市场,更好地把握市场主动权,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在人员、设备没有增加多少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使年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百万元以上,生产效率一直位于全国同行业前列,并获得“国家倍增计划优秀项目奖”。2018年至今,企业着手实施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将二维码、射频码技术应用到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产品的跟踪、追溯,以及远程实时监控。
2020年,山西煤机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牵头中国电信等单位,打造国内第一个行业级“煤机行业5G+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发展优势,逐步实现煤机行业后市场服务的统一管控,促进煤机行业迈入良性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山西煤机正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筹建“智能高端煤机装备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20亿元、占地500亩。通过该项目升级产品、创新业态,实现传统产品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打造煤机行业现代化智慧工厂。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员工,企业的发展就是要依靠员工,企业的发展成果就要同员工共享。山西煤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好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努力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实现国家、企业、个人的共同发展和共赢,谱写山西煤机新时代发展新篇章。